每个地名,都是有来源的。或沉淀了一种文化,或隐藏了一个故事,反正挺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历史越是久远,所掩盖的尘土就越为厚实,这文化和故事就越难为人所知。但也越是这样,就越有吸引和挑逗人的魅力。有没有什么办法去解开这尘封的历史之谜呢?我有一个笨法子:琢磨。胡适先生说,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若果你有兴致,不妨试一试,若果有些新奇的想法,能博得一些人的认同,或许,说不定真的抵近了历史的真实,弥补了历史的一段空缺,善莫大焉。这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譬如说羊角。如果望文见义,是其地状若羊角,故而得名。但细一琢磨,觉得有些不妥。羊之角,若以状一峰,出自樵夫俚人之囗,是最自然不过,也极妥贴之极的。但羊角其地偌宽,其峰偌众,以此名之,令人颇费踌躇。况安化境内,以羊名之,可谓多多,如渣洋、山羊、洋溪、羊羖仑等等。莫非其中隐有玄机?我以为极可能与牂柯人有关,与夜郎国有关。我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正如莎士比亚所谓你不说还明白,你越说倒越糊涂了呢?我当然有我的道理。牂柯,神农氏炎帝后裔的一个分支。夜郎国,时人都晓夜郎自大成语,其实古夜郎国挺大的。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后汉书·南蛮传》“永初初年,九真徼外夜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 夜郎国如此之大,当时极可能涵盖了安化及武陵一带地区。
夜郎国与安化有关,并非臆断。安化周遭有许许多多夜郎国文字记载。譬如沅陵,2000年5月,考古学家在湖南怀化沅陵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巨型墓葬群,其年代在战国至汉代之间,大部分墓葬规模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和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沅陵虎溪山1号汉墓。专家推断,墓主可能就是夜郎王。而沅陵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夜郎古国文明中心。譬如朗州,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于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为朗州(今常德),期间作《楚望赋》云:“武陵(西汉初年幼黔中郡改名)故郢(楚都,代指楚国)之裔邑,夜郎诸夷杂居。”指的是古黔中境内为夜郎各族杂居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指的是今日沅陵。这首诗被收入明代万历年间的《辰州府志》和《沅陵县志》。《唐人七绝诗释》一书为这首诗注解时特别说明:“此夜郎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因沅陵战国时为夜郎都城(中心),故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辟沅陵县置夜郎县”(《沅陵县志》)。譬如沅水,北大教授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庄乔率卒循沅水而上,经黔中﹙沅陵﹚至且兰﹙今贵州黄平旧州﹚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灭且兰。” 宋·李奕“牂柯者,系船杙也。楚伐夜郎,椓船於且兰岸,因以名其地。” 许多学者认为,周代,随着楚国势力向南发展,牂柯人沿沅水经湘西进入贵州。以上所引,说明两点:一,安化为“夜郎诸夷杂居” 之地;二,安化为牂柯人迁徙之处。现在从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出路线图:有一条路线穿越安化一直向西南而去:羊角——羊羖仑——新化洋溪——隆回羊牯坳。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羊角的角和脚板的脚,普通话都读jiǎo ,土话也相同﹙抱歉!我拼不出。不过安化人都知道,比方一角钱。﹚是不是羊角其实应为羊脚,是牂柯人曾经在此留下的生存和迁徒的脚印呢?
诗曰:
羊角可否为羊脚?安化莫非亦夜郎?
历史已过千千载,住凭后人论短长。
来源:梅城镇中学
作者:陈明和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