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梅山腹地的安化县冷市镇高桥村,有一座自古就颇有名气的山岭——杉树岭。
杉树岭的名气不只是因为其岭风光秀丽,古杉参天,有“南北十里一关山"之美誉。,更是得益于不知从何朝何代起就有的一条越岭而过的贯通当时湘中两大商贸重镇——常德和宝庆的茶马古道 。这条茶马古道在杉树岭显得很为特别,它由一千二百余级早以被踏磨得光鉴照人的排列整齐的青石板石级依岭势于林间蜿蜒铺就,犹如一串珍珠洒落于岭的南北两侧。岭巅古道边又有清嘉庆十八年修路碑一块,道光二十八年禁革碑一块,上书“奉上宪示禁革差役下乡不许乘轿骑马”十陆个大字,可见当时岭上茶马古道的重要。我们现在所见的越岭青石板古道其实就是清嘉庆时改修的,还有两条更古老更久远的古道隐藏于岭上林间,只是早已荒废弃用而已。 岭上还建有几乎占据整个岭脊的驿站式木质构造的挑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大型古茶亭--杉树亭。因年代久远,早已破烂不堪,现仅存三分之一。亭以前逾百平米,呈新月形,东为两间主亭,西为两间附亭。主亭为茶饮休憩观光亭,亭内设有木质茶桶一个和丈长条凳三条。亭内视线非常开阔,可极目远眺,岭上四季微风习习,尤以夏季为一上佳消暑纳凉之胜地。骚人墨客常在此呤诗做赋, 有不少佳作和故事至今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附亭为生活住宿亭,有厨房卧室等,为守亭人和商旅落宿之用。亭旁以前有小孟公祠和几株巨大的古杉,刻满文字的古碑整齐的伫立在亭侧,其中大部分石碑在大跃进时被人们抬到岭下南边的过嘎冲砌了水塘涵洞。现亭南侧梯土旁尚保存有清康熙年间护亭界碑一块及民国十三年复修捐碑一块。岭北侧竹林湾处有古泉井两口,为上下排列,上小下大,名曰“二泉印月”,泉水四季清亮,甘冽爽口。岭湾下古道边又辟有茶场,绵延数里,其中又尤以高桥村的茶都坪茶园和水龙茶场最为出名。 数个世纪以来,南来北往于杉树岭青石板茶马古道之上的茶商商旅,脚夫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撑起了这条商旅古道的辉煌。然今天因时代的突飞猛进,交通的四通八达,这条曾经辉煌而繁忙的常宝茶马古道也完成了它古老而神圣的使命。现在这条越岭古道依然保存良好,只是已鲜有人走过了。它就有如一个被世间人们遗忘的老态龙钟的清闲的老人一样静静的躺卧在岭上林间,而历史的烙印却已深深隽刻在这座青山和这座青山的茶马古道之上。二00二年,岭上的古茶亭由志愿者捐款做了一次小的全面维修,并向县市文物主管部门做了详细汇报。二00四年,杉树岭常宝茶马古道和它之上的古茶亭被勘定为益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但木质构造的古茶亭却终因年代久远,长期风雨白蚁的侵蚀,加之缺乏资金维护,已致近年来大部腐朽破烂垮塌,现仅剩下主亭一部分仍在苦苦支撑,似在向人们诉说着远古的沧桑,诉说着安化大山的黑茶曾经伴随着的这条古道走过的辉煌。杉树岭茶马古道和古茶亭做为冷市镇唯一幸存的市级重点文物,同时也是湘中地区少数几个较完整保存至今的茶马古道,应是安化当前发展黑茶文化产业,休闲旅游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真诚的祝愿曾经亨誉世界的安化黑茶,及承载黑茶文化产业的茶园,茶场,茶马古道,古茶亭在这个崇尚健康生活和旅游休闲的现代能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化腐朽为神奇,带着美好的蓝图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冷市镇党政办
作者:卢建明 张政翔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