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请读读《活着》

来源:原创 作者:喻安民 编辑:刘强 2013-08-09 17:30:27
时刻新闻
—分享—

  这两天跟一个同事换书看,她看我手头莫言写的《红高粱》,我看她给我的余华作品《活着》。

  对余华,我久闻其名,但并未涉猎过他的作品,就如眼前这部小说《活着》,尚在1992年9月便已出炉,那时我读初二,对文学正开始萌发出情窦初开般的喜爱,却在过了整整21年后才阅读它,可见,对于一个自诩为“笔农”的我来说,其孤陋寡闻和阅读面之狭隘是值得反思的。

  《活着》,整篇是一部通过作者在农村采风时,在田野遇到的一个叫福贵的老农向他叙述的50年的家庭史,语言通俗朴素,结构单纯简洁,人物不多不杂,事件不繁不琐,以至刚开始看时,我竟有点怀疑此书封面所题“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字样纯属广告,甚至因此对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如此这般名作家的梦想多了一份“自信”。直至读到主人公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死时,我禁不住胸中强烈的悲愤而潸然泪下,才发觉先前的怀疑和所谓的“自信”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活着》的情节,相信不必我在此赘述,多数读者都早已铭记于心,主人公福贵和家珍夫妇的命运坎坷多桀,可以说他们把人间最大的变故和最苦的磨难都已品尝到了极致。作者在韩文版自序里用“千钧一发”这个词来形容主人公一生所承受的巨大苦难——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却没有断。

  其实,在这部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福贵本人,而是他的妻子家珍。家珍出生于城里一个富商人家,在福贵把丰裕的家底败光时,她身上正怀着二胎——儿子有庆,她父亲一气之下把她用花轿接回娘家,生了儿子后,她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婆家的茅草屋与穷困潦倒的丈夫同甘共苦,还用娘家打发给她的最后两个银元为病危的婆婆抓药。当福贵为母亲去城里抓药被拉去当壮丁,两年后再回来时,家珍已经独自把病故的婆婆送了终,聪明乖巧的女儿也因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儿子也才两岁多,可见在无法得知丈夫死活的这段时间里,她独自挑起的这副生活上与心理上的担子,在她弱不禁风的肩膀上勒下了一条多么深沉的伤痕。如这样的贤妻孝媳,在任何年代都可以作为发扬社会优良传统的典范。

  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家珍已彻底完成由富太太向贫苦农妇的蜕变过程,其锻造出来的意志力之强当然有异于常人。在“大跃进”时代,家珍因长年忍饥挨饿和过度劳累落下了“软骨病”,为了送心爱的儿子上学,她是无法停下手中的活的,为了显示她的“无恙”而不让丈夫担心,她强忍病痛争取挣足八分的工分,直至因屡次晕倒就只做四分工的活,最终濒临死亡的边缘才躺倒在床上。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中午还活蹦乱跳去上学的儿子有庆到晚上就死在了医院!有庆是因为抢救难产的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悲痛欲绝的福贵把有庆埋了后,瞒了家珍好几天。家珍终于发觉,却并未指责丈夫没有及时告诉她这个噩耗,等天塌般的伤感在巨大的忍耐中稍稍平息,她就叫丈夫直接背着她去村西坟地看儿子。面对夜色下那一小堆孤零零的黄土,家珍知道自己的心头肉已跟她永别了,没留下一句话,连妈妈都没来得及叫一声,就这样被无情的世道给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这可比要了她自己的命还要痛苦不知多少倍,此时的家珍,如一根流尽血泪的风中残烛,一隐一现地闪着微弱的光,在生死边缘颤粟地摇曳,最终在女儿凤霞难产去世后,她才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时对福贵说:有庆、凤霞是你送的葬,我想到你会亲手埋葬我,就安心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福贵最后的亲人二喜与苦根父子也相继意外离世,唯有他在屠宰场买下的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

  曾经有人问作者,为什么这部小说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讲的是生活而不是幸存?换句话说,历尽生活和心灵磨难的主人公为什么没有轻易地死去?或者更明确地说他们为什么没有自寻短路?作者回答说,生活和幸存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人们对苦难的理解不同。阐言之,在读者或说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或许任何人经历了与主人公类似的事情,都会产生去自杀以一了百了的想法,而对主人公自己的角度而言,他应该更多地感受到了痛苦的另一面——幸福。福贵与家珍这对患难夫妻,无论发生多大的艰难险阻,他们彼此互为依靠,不离不弃,共同支撑着生命火炬顽强地燃烧,这就是简单而珍贵的幸福,哪怕这种幸福只是犹如一点漫漫长夜里发着微光的萤火……眼看着身边最亲的生命一个个离他而去,福贵愈加感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和对生命的敬畏。何况,对于那个穷困而荒唐的年代,中国大地上像主人公这种经历的人家比比皆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就更加显得至高无上了。

  是的,精神,赋予生命的力量,有时是高高凌驾于物质之上的。50多年过去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大潮为我们带来的物质生活几乎达到饱和状态,某些社会阶层甚至把奢侈浪费当作了家常便饭,而与此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似乎也在与物质增长成正比地与日俱增,社会离婚率、自杀率和犯罪率像无形的魔掌,正一步步侵蚀着人们的灵魂。是不是如今社会不要为保住一把米而躲躲藏藏、不要为争夺一个地瓜而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却有必要为空虚的精神世界多多加固几道道德的防线?那么,《活着》就是一道最好的精神防线,当你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时请读读它,你就没有半点理由去轻率地离婚、去冒然地自杀、去荒唐地犯罪了。

  ……酷暑,从书中走出来,屋内空调清爽,屋外阳光明媚,手头的工作不需花多久的时间便能完成,余下的时间也许只是在等待食堂那顿丰盛的午餐,然后舒服地睡个午觉……当你进入梦乡,充分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请记得走进《活着》与福贵去聊聊天。

来源:原创

作者:喻安民

编辑:刘强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安化新闻网首页